王雨辰院長解讀兩會精神:立足于提高生态治理成效推進生态文明建設

發布者:鄭盼發布時間:2020-05-25

  李克強總理在因為疫情延期召開的2020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了國民經濟和疫情防控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後,強調2020年的工作重點實現縣“六穩”和“六保”,并把“脫貧”、“打好藍天、碧水和淨土保衛戰”、“防範系統性風險”作為2020年的“三大攻堅戰”,明确提出了推進生态文明建設應當立足于生态治理成效展開,進一步凸顯了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戰略地位。
  樹立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過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中國夢”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确立的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從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視角提出了完善和推進生态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任務。李克強總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把推進生态治理成效作為生态文明建設的重點與核心任務。應該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确立的生态文明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已經深入人心,而要使生态文明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落到實處,就應當在生态文明建設中遵循下列原則。具體說:
  第一,實現生态修複和發揮自然資源的生态功能,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态公共産品是生态文明建設的歸宿和目的,這就意味着應當着力解決生态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短闆,遵循依法科學和精準治理的原則。當前我國的生态文明建設雖然取得很大的成績,但是大氣污染、有毒化學品和生産、生活垃圾等依然是我國生态文明建設中必須着重解決的問題,打赢藍天、碧水和淨土保衛戰。
  第二,生态文明建設要真正落到實處,除了個人生态意識的增強和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之外,關鍵在于實現生産方式的變革。要依靠技術進步,一方面減少生産對自然資源的耗費,另一方面通過發展以生态技術為基礎的節能環保産業,從自然資源投入型的外延擴大再生産,轉換到以技術創新為主導的質量與效益統一的内涵式發展,這就要求生态文明建設必須建立在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從根本上推進我國的生态文明建設。
  第三,生态文明建設是一個涉及到生态法律法規、生态道德價值觀、技術進步、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生态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系統思和普遍聯系的思維,一方面要大力展開生态治理和生态修複,另一方面要防範因為生态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具體環節、具體問題的原因而導緻生态環境的系統性風險。

  第四,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之所以發生和流行,除了社會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之外,其核心根源是我們不能正确處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進而把自然看作是滿足人類需要的工具,而喪失了對人類之外的自然和野生動物的敬畏。恢複對自然的敬畏和擺脫人類的傲慢,在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是推進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


學院新聞

    最新更新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