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行萬裡】雙碳目标下的綠色答卷: 以金光集團(APP)為例探索企業生态責任激發與綠色轉型路徑

發布者:陳意萍發布時間:2025-03-28

  (學生通訊員/攝影:廖文桢)在國家“雙碳”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金光集團(APP)通過創新生态責任實踐,探索出一條企業效益與低碳環保協同發展的綠色轉型路徑。2025年2月11日至12日,綠澤領航者團隊深入廣東省清遠市、韶關市,對APP(中國)林務廣東事業區進行實地調研。該團隊由政治學理論2024廖文桢、政治學理論2024龍蓉玲和中外政治制度2023王茜組成,調研旨在系統總結其生态責任實踐經驗,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調研過程:多維度探索生态責任實踐

本次調研采用實地考察、訪談與資料收集相結合的方式,重點圍繞金光集團“認知驅動—行動落地—績效呈現”的三階段框架展開。調研組走訪了韶關林場等地,深入了解其營林技術、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及智慧林業系統的應用場景。

首日:戰略對話與制度探索

2月11日,實踐隊前往APP(中國)林務廣東事業區與相關負責人座談。區域行政主管熱情地接待了實踐隊,向實踐隊員們介紹了廣東林務的運營概況。随後實踐隊員們與認證部門主管進行訪談,詢問公司在履行生态責任方面有何作為,主管重點分享了生态責任實踐的核心舉措:嚴格執行“砍一棵樹種六棵樹”的補償機制、回收化肥包裝紙以減少土壤污染、通過勤前講習和專題培訓強化環保意識以及将高保護價值森林管理納入營林全流程。最後,廣東區域總經理會見了實踐隊,并表示對該項目調研的支持,配備車輛和人員跟随實踐隊第二天去往林場。

次日:實地見證綠色奇迹

2月12日,團隊成員在APP(中國)林務廣東事業區生産處造撫主管的陪同下在韶關林場展開深度考察,韶關林場副場長帶實踐隊參觀林地。實踐隊員們首先看到的是從煤渣地、石頭地裡長出的樹林,這處林地之前是一個煤礦廠所在地,實現這番景象的呂亦胸林業員為實踐隊員們講解了挖地、運土、下苗、施肥的種植過程。林業員的攻堅克難使得原本隻規劃了八十畝的宜種植面積擴大到了實際一百二十多畝的林地面積,煤渣與石縫中挺立的林木,成為土地高效利用的鮮活案例。




随後,無人機勘測、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的應用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展現了科技賦能林業管理的創新實踐。接着,實踐隊前往了一處正在進行砍伐的林地,恰巧碰上工人開工便觀摩了一會兒機械采伐。韶關林場副場長告訴實踐隊員們,“以前都是人工砍樹、拖樹,行走在林間。現在隻有伐倒是人工操作,後續的步驟都是機械化的了。機械的進退場也有預留專門的道路,不會對林地産生破壞,并且大大提高了伐林效率。”

最後,實踐隊來到了GBB140202-C12小班實現林木年均生長量(MAI)達4.23立方米/公頃·年的林地。目光所及,筆直的樹幹如綠色巨柱般向天空延伸,樹冠交織成密不透風的穹頂,陽光從枝葉的縫隙間灑落,在地面投下斑駁的金色光斑。新生的枝葉泛着鮮嫩的翠色,與深綠的老葉層層疊疊,勾勒出森林的深邃與豐饒。置身于此,人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被一種原始的甯靜包裹,大家都說舒服得不想離開。同時,漫步在林間,實踐隊員們也發現了桉樹林下植物多樣性的豐富,有薯蓣、華南毛蕨、鬼針草、鐵仔等,展現了生态與經濟的協同效益。

除此之外,沿途中實踐隊在車上看見了沿江的林地,主管告訴隊員們這樣的林地會設置隔離帶以防止污染水源。


調研成果:生态與效益的雙赢

金光集團的實踐表明,綠色轉型不僅是國家戰略要求,更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随着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技術在生态監測中的應用,企業生态責任實踐将更加精準高效。調研組呼籲更多企業加入綠色轉型行列,共同構建多層次、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态,助力“雙碳”目标全面落地。  

此次調研以金光集團為鏡,映照出中國企業以創新破局、以責任築基的轉型之路。在生态與效益的平衡木上,每一步探索都在為“雙碳”目标注入堅實力量。


學院新聞

    最新更新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