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孫彬 攝影李兆熙)3月17日晚,英國肯特大學榮休教授、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學院研究員、世界知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大衛·麥克萊倫受邀來我院講學。本次講座的主題為“馬克思是一位烏托邦思想家嗎?”。本次講座由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龍智生副教授主持,學院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武漢高校諸多學子參與。
麥克萊倫教授首先明确,馬克思本人拒絕将其對共産主義之路徑和本質的構想視為烏托邦。為此,麥克萊倫教授簡要論述了《共産黨宣言》和《反杜林論》中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别。随後,麥克萊倫教授讨論了卡爾·曼海姆和柏拉圖定義下的烏托邦,并與馬克思的共産主義構想進行比對。
麥克萊倫教授指出,馬克思的共産主義構想與柏拉圖傳統下的烏托邦至少四個方面相悖。其一,烏托邦思想家往往将理想社會描述為不可改變的、靜态的完美社會,馬克思的共産主義構想則是高度發展的動态社會。其二,典型的烏托邦思想認為理想社會既無時間也無空間,而馬克思所認為的共産主義在不遠未來的世界範圍内實現的一種事态。其三,烏托邦思想不關注理想社會的實現問題,馬克思則詳細規劃了共産主義的實現路徑。其四,烏托邦思想家對理想社會有缺乏經驗基礎而細緻的描述,而馬克思對共産主義描述的細節極少。
麥克萊倫教授對馬克思共産主義的論述集中在分配和需要上。他認為,馬克思的共産主義構想中沒有“分配正義”的觀念,因為共産主義涉及到的社會概念本身包含了一種作為其結構性特征的分配原則,即按需分配。這一框架性論證統攝所有關于分配的問題,因而不存在分配正義的争論空間。在“需要”的問題上,麥克萊倫教授着重區分了欲求(want)和需求(need)。資本主義社會對欲求的訴求是無限的,而馬克思的共産主義是基于需求滿足的可持續的現實社會。麥克萊倫教授在對資本主義無限欲求說明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到對馬克思的“生态社會主義”的研究。他引用日本學者齋藤幸平(Kihei Saito)的觀點說明了資本主義的無限欲求導緻物質世界的失調會迫使人們追求超越資本主義的自由而可持續發展的新社會制度。
麥克萊倫教授提出,馬克思的思想中确實存在一些親和烏托邦傳統的要素,但更需要明确馬克思的共産主義構想與烏托邦存在區别,即兩者在可實現問題上的态度。從更廣泛的角度上看,存在評論者将馬克思思想看作對猶太——基督教千禧年主義(Millenarianism)的回聲的情況,他們認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無産階級的狀況描述具有啟示錄色彩。然而,麥克萊倫教授認為要從不同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回顧講座主題,麥克萊倫教授區分了兩種烏托邦:一是莫爾式的烏托邦,即靜态完美的理想社會;二是曼海姆所說的基于條件變化可實現的那一方案。最後,教授指出,實踐才是弄清和通向共産主義社會的關鍵。
互動環節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同學們結合自身專業、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和所關注的現實問題提出相關疑問,麥克斯韋教授對每一個問題都做出了耐心而詳細的解答。講座尾聲,龍智生老師進行簡要總結,麥克萊倫教授對所有到場人員和幫助翻譯的老師同學表示由衷的感謝。至此,本場講座在同學們高昂的熱情和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