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通訊員:賀蘭棋/攝影:譚詩涵)2025年2月16日至20日,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常”實踐團隊以重慶洪崖洞為研究樣本,聚焦“媒介景觀視域下網紅打卡地與地方特色脫軌現象”,開展實地調查。團隊由賀蘭棋、謝夢雨、詹紫怡、譚詩涵、苟藝桉五位成員組成,團隊通過遊客問卷、商戶訪談及社交媒體内容分析,探索社交媒體時代“網紅效應”對地方文化的沖擊:洪崖洞日均吸引超8萬人次打卡,但傳統巴渝文化展演區訪問量不足網紅拍照點的20%,方言戲劇觀衆流失率達65%。研究發現,遊客對“出片率”和“打卡”的追逐遠超文化體驗需求,大數據算法助推的“濾鏡景觀”正将千年吊腳樓群異化為同質化拍照背景。團隊提出網紅景點正在與地方特色逐漸脫軌,呼籲在文旅開發中平衡商業化、媒介傳播與地方特色保護,為破解“網紅景點去地方化”困局提供優化路徑。
初賞洪崖洞,山城百味稀
2月16日,團隊成員初到洪崖洞,以遊客視角深入洪崖洞,直觀感受到景觀商業化對文化空間的侵蝕——從11層觀景台俯瞰,壯麗的江景與吊腳樓建築群雖保留着傍山望江的傳統格局,但遊客大多隻是拍照打卡,匆匆觀看完景觀就去往下一個目的地,鮮少有人駐足細觀建築細節。沿立體空中步行街下行至9層,傳統廊橋通道已被密集的網紅奶茶店和電子廣告屏包圍,刺眼的霓虹燈牌與老樓梯的自然石壁形成強烈反差。内部空間中,本應凸顯巴渝風情的洞窟結構,如今被程式化的"打卡背景牆"占據,被霓虹燈廣告牌的光污染破壞了原有的自然之美。
千載吊腳樓,探尋山城舊夢
2月17日,團隊深入觀察洪崖洞的文化呈現,發現一些矛盾現象:号稱“重慶特色”的一樓美食街,本地特色重慶小面的店面卻寥寥無幾,反而擠滿全國常見的烤肉攤、奶茶店和銀飾店,讓想體驗地道風味的遊客失望。以巴渝傳統建築特色的“吊腳樓”為主體,依山就勢、沿江而建,高低錯落,層層出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體式空中步行街”,刷新了古建築中吊腳樓隻能修築5-6層的曆史,這是洪崖洞最為突出的文化特色,也是很多遊客慕名而來的原因,該景區對這一文化特色保護工作做的較為不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竟是景區複刻的80年代老街:筒子樓和老店鋪讓人一秒穿越回老重慶。到了晚上,洪崖洞燈光全開,金光璀璨的樓群吸引大批遊客打卡,但人擠人的場面讓遊覽體驗大打折扣,從11樓到1樓寸步難行,大量的人為燈光雖然視覺效果極好,但反而淹沒了建築原有的曆史韻味。
本應充斥着文化氣息的景區内也存有不少的電玩設施與遊樂設施。而他們成片的關閉也說明了遊客并不樂意在景區内看到這些,而景區管理者也該做出應對,避免破壞遊客遊玩體驗。
巷深竈火燙舊憶,霓虹沸鼎涮新愁
2月18日,團隊成員主動進行了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探訪式的調查。團隊發現,洪崖洞景區中似乎真的缺失了一些顯著特色。但是,團隊在旁邊的老城區中找到了答案,并且也從本地人的口中找回了團隊成員想象中重慶特色的印象。
在近兩天,團隊成員分别品味了洪崖洞景區裡的火鍋,也恰好在旁邊的老城區的巷子裡找到了一家地道的老火鍋。兩種口味的區别明顯,似乎是為了迎合外地人的口味,景區内的火鍋卻也喪失了本來的麻辣兼具的味道,而老火鍋的味道正中食客“舌心”,雖然又麻又辣但卻充分地展示着重慶火鍋的麻辣和重慶人一樣熱情。
午飯團隊成員也在老城區找到了一家雖然看起來破破爛爛的但正宗的豆花飯館。團隊對飯店老闆進行了采訪,老闆說:“她們開了四十年的豆花飯館了,周圍的環境變化無常,隻有這家店一直保持着他們最原本的模樣。”這裡保留着重慶傳統的美味,在食物中也在環境裡,但這裡多拜訪的是本地人,卻少有遊客品嘗這深巷中的美味,團隊成員對此也是深感遺憾。
流量噬空吊腳魂,再尋坐标本色
2月19—20日,團隊對這幾天參觀洪崖洞的感悟進行讨論和總結,結合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揭示洪崖洞“文化空心化”的深層症結:在抖音、小紅書上,洪崖洞近90%的熱門内容聚焦“金色夜景打卡”“千與千尋同款角度”,其曆史淵源和碼頭文化提及度減少。調研數據顯示,景區内超80%商鋪販賣“網紅竹筒奶茶”“發光頭飾”等全國景區雷同商品,而傳統川劇舞台日均觀衆不足百人,老茶館因位置偏僻常被遊客忽略。一位受訪遊客直言:“跟着攻略拍完照就不知道還能看什麼。”更令人深思的是,本地民俗學者指出,遊客手機裡塞滿精修照片,卻鮮少有人知曉吊腳樓為何依山而建、洪崖洞曾見證的川江号子曆史。當算法不斷強化“15秒出片”的流量邏輯,遊客們隻能停留在與景點進行淺層互動的桎梏中,這座地标正從文化載體慢慢退化為巨型拍照布景。
通過社會調查和實地考察,團隊發現網紅打卡地文化脫軌現象的根源在于文化符号的扁平化、商業生态的同質化和在地居民的邊緣化。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洪崖洞被簡化為視覺奇觀,其深厚的曆史文化被弱化,遊客僅停留在表面的拍照打卡,而未能深入體驗當地文化。景區内商鋪因高租金壓力,選擇了低成本、高複制的商業模式,導緻本土特色産品被忽視,傳統川劇表演和老茶館等文化體驗項目也被邊緣化。過度商業化還擠壓了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原住民經營的茶館和手工作坊被迫撤離。針對這些問題,團隊提出了創新與改進措施,包括重構文化叙事、優化商業結構和平衡媒介傳播,以實現從“流量至上”到“文化深耕”的轉變。這些措施旨在讓遊客更深入地體驗當地文化,同時為網紅景點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使其在媒介景觀與地方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長紅”願景。
或許真正的魔幻現實主義,不在于制造懸浮的視覺奇觀,而在于讓每個轉角都能與時光對話。當旅遊經濟的大潮退去,唯有那些紮根于土地的文化基因,才能讓城市免于成為轉瞬即逝的流量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