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至8日,第25屆世界哲學大會在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隆重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為“跨越邊界的哲學”(Philosophy across Boundaries)。大會設置了全體會議、專題讨論會、主題報告會、捐贈講座、圓桌論壇、特邀專題論壇以及學生研讨會等多種活動形式,作為全球哲學界的盛事,此次大會吸引了來自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5000多名學者和學生參與。我院顔岩教授、張佳教授、柳丹飛博士應邀參加此次會議并在會議的“馬克思哲學在21世紀”(Marxist Philosophy in 21 Century)圓桌論壇做主題發言,李白鶴教授應邀在“比較哲學、文化間哲學與跨文化哲學”(Comparative ,Inter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Philosophy)分會場做主題發言。
8月8日,由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組織的“馬克思哲學在21世紀”圓桌論壇在羅馬大學哲學系樓順利舉辦,參加此次論壇的還有來自英國肯特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美國普渡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的10餘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顔岩教授以“超越資本還是超越資本主義?”為題,探讨了馬克思哲學所蘊含的現代性批判思想,揭示了這一批判的核心是“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其實質是對資本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雙重批判和超越,并指出了這種批判和重構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方法論指導。張佳教授則圍繞“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對現代性的空間批判”考察了城市空間生産和現代性危機之間的關系,重點闡釋了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家列斐伏爾、哈維和卡斯特爾斯、愛德華·威廉·蘇賈從不同視角所展開的對城市生存困境本質與根源的探讨,以及針對這種現代性危機所給出的城市革命性解決方案,揭示了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對建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意義。柳丹飛博士則通過考察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以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馬克思後期文本的關系,重新界定了《手稿》中的“總問題”,指出馬克思在《手稿》中所完成的敏于事實的哲學批判一方面以哲學的方式改造了政治經濟學,另一方面又以政治經濟學的方式改造了哲學,這種哲學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内在圓融,使“科學的方法論”得以初步确立。
8月8日,在“比較哲學、文化間哲學與跨文化哲學”(Comparative, Inter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Philosophy)分會場,李白鶴教授作了題為“默會認識論與中國哲學思想的契合”的報告。她從對語言的局限性的關注、對認識的内在性和個人性的強調、對身心合一的認識方式的重視等方面分析了西方學者所讨論的默會認識論與強調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的方式來獲取知識的中國體知思想的共通之處,并探讨其對當代哲學認識論研究的啟示。
除參加“馬克思哲學在21世紀”圓桌論壇與“比較哲學、文化間哲學與跨文化哲學”報告會外,我院教師團隊還參與旁聽了世界哲學大會的若幹主題報告會、圓桌論壇和晚間活動,并與與會人員展開了充分的交流讨論。
據悉,世界哲學大會是由國際哲學會聯合會(FISP)主辦的全球最大規模的哲學會議,自1900年召開以來,已有一百多年曆史。會議期間,我院四位教師的發言引起了與會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讨論,他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就相關學術議題進行了充分研讨,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展現了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哲學教師的精神面貌和風采,擴大了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哲學學科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