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本欄目遵循立德樹人主線,聚焦學校優秀導師、優秀導師團隊的成功經驗,搭建起我校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風采展示與育人經驗交流分享的平台,以促進導師間的工作交流,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升導師隊伍水平。
徐鵬:如何引導研究生開展規範的社會科學定量研究
社會科學是運用科學方法來描述、解釋和預測社會現象的表征、成因及其後果,緻力于揭示社會現象的發生邏輯,以及不同社會現象之間的關聯特征。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托馬斯·庫恩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以來,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越來越意識到範式對于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
所謂範式是指受到特定學術共同體普遍認可的規則、理論和方法體系。一項好的社會科學研究往往是比較嚴格地遵循了所在學科的研究範式。
當前社會科學領域有定量與定性兩個方法論層面的主流研究範式,二者各有側重,并沒有優劣之分。
在實際研究中,不同學者則會根據研究目标以及個人偏好,來選擇适合于自己的研究範式。由于本人在教學科研中主要涉及的是定量研究領域,因此接下來将主要談一下關于社會科學定量研究與論文寫作的有關問題。
簡單而言,社會科學定量研究,在于使用适當的統計技術來測量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而測量的方法則是統計學。因此,開展定量研究需要掌握統計學的基本原理知識,并能夠将之應用于解釋現實問題。然而目前仍有不少社會科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統計學存在一定的畏難心理,覺得做定量研究就需要掌握很多深奧的數理模型,亦或是将定量研究直接等同于跑數據,這些其實都是對定量研究的片面誤解。
事實上,社會科學之所以被稱作科學,強調的是其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和可證僞性,而統計方法正是重複及驗證研究結果的一種有用工具。
對此有一個經典的比喻,就是把統計學比作一盞路燈,醉漢則是那些對統計學知之甚少的人,隻會看到路燈的倚靠功能,而清醒的人也就是善于統計學的人,會用路燈來進行照明。
盡言之,定量研究并不僅僅是拿着收集好的數據,用計算機和統計軟件就可以直接做出結果來。事實上,一項優秀的定量研究往往能夠将數據、統計方法和理論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其中,數據是原始材料,統計方法是分析材料的手段,而理論則能夠幫助我們把統計結果轉化為邏輯自洽的故事。
從某種程度上講,理論或許是定量研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研究生即使做出了完美的數據與統計模型,卻不知如何對數據做出合理的解釋,這顯然也是枉然的。在這個意義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其實有着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講個故事、說個理。
一、研究生在開展社會科學定量研究過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讨論。
首先,在分析社會現象時,我們要認識到差異是無處不在的,而社會科學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實就是要了解社會現象變異性的具體特征。我們用定量方法來收集和分析數據,其優勢恰恰在于能夠幫助理清不同個體之間差異化的程度。例如在分析收入不平等問題時,常見的方式就是對不同性别、行業、地區的收入不平等水平進行比較,這便是對收入變異現象的類型化分析。由此,從類型邏輯出發,通過培養研究生對于社會變異特征的敏感度,将有助于更好的識别與分析具備學術價值的研究問題。
其次,我們還要認識到社會現象所涉及的個體構成往往是非常複雜的。在實際研究中,我們可以将這些個體進行不斷細化、分組并開展組間比較,以便于更好的識别造成個體之間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分組意味着将具有共同性的個體歸在一起,把具有明顯差異性的群體區分開來,這樣做就可以減少組内差異,從而凸顯組間差異。換句話說,社會分組就是幫助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組間差異的分析之上。當研究生開展定量研究時,通過劃分有實際研究意義的組别,比如比較不同性别、不同年齡組群的效應抑制性,不僅可以有效拓展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能幫助增進對于研究結論穩健性的判斷。
最後,做社會科學研究要有意識地關注社會情境因素。社會情境是指公衆所賴以生存的時間與空間環境特征。毋庸置疑,任何個人或群體都不可能超越時空存在,必然會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規範的制約。而在不同的社會情境條件下,個體或群體的變異模式也會随之變化,故而社會情境因素對于理解特定社會現象而言非常重要。例如近年來社交網絡化以及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正在深刻變革着公衆的生活場域環境,同時也意味着公衆所處的時空情境與此前有顯著不同。那麼在分析特定社會問題時,就應該将上述情境變量納入到解釋模型之中。此外,在實證分析時也應該考慮特定理論的情境适用性,尤其是要充分考量西方社會科學理論框架是否契合于中國社會的真實情境。研究生不應盲目照搬西方情境下所形成的社會理論,必要時還應該對西方理論進行本土化調整。
二、關于引導研究生開展規範的定量研究,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三條建議
第一,研究生應該聚焦于如何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并對其進行合理嘗試,而不要将精力過多地投入于構建複雜的統計模型。問題意識是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思維起點,要關注與時代發展相關的新問題、與社會發展相關的大問題,同時也要在選題的可操作性與研究意義之間進行權衡。具體而言,研究生可以通過觀察現實社會生活、反思個人真實經曆,或者考察已有文獻中對社會變異現象的探讨,從差異處切入來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綜合考量重要性、創造性、可行性與合适性等選題的原則,以進一步完善自己想要研究的學術問題。
第二,通過選修論文寫作相關課程,提升自身論文寫作的能力與技巧。好的論文往往具有一些共性特點,包括主題集中且新穎,行文結構合理且嚴謹,語言表達規範且精準等。目前有很多學校為了有效提升研究生的論文寫作水平,組織開設了專門的論文寫作課程。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主動選修有關課程,掌握社會科學論文的基本規範,拓寬論文寫作的思路,力争能夠在讀研階段撰寫出有較高質量的社會科學研究論文。
第三,研究生應該合理看待論文發表的意義與價值。不同專業的同學應沿着符合各自專業發展規律的方向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切忌将論文寫作看作是完成考核任務或評優、表彰的工具,規避急功近利、發表低水平論文的行為。當然,對于論文發表的心理認知引導,不僅需要研究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相關主管部門予以政策支持,适時出台更加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
總之,研究生要始終秉持學術初心、恪守學術規範,追求長久的學術生命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希冀每一位研究生都能通過不斷的學習與磨練,把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主講人簡介:徐鵬,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學會經濟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青年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湖北省社會學學會理事、《Growth & Change》《青年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等CSSCI/SSCI期刊匿名審稿人。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社會學、人口與健康、定量研究方法等,近2年來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出版專著1部,另主持國家和省部級課題6項,作為訪問學者多次出訪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