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日晚我接到宋斌同志電話,驚悉郝俠君老師因病去世。我心緒難平,夜不能寐。第二天上午從黃卓炎老師電話得到進一步證實,我非常痛苦悲傷。我與郝老師認識共事五十多年,他在政治上、思想上、專業上、教學上、科研上、生活上對我的教育、關心、愛護、幫助,一件件一樁樁如同電影一幕幕不停地在我腦海浮現。郝老師對我,不是父兄,勝似父兄,他既是同事、恩師,又是領導,我既是晚輩,又是學生。他的去世,我本應該回漢參加悼念送别活動卻又難以成行,我給郝飚同志打電話卻又情緒失控,一句話也未能講。我無法表達對郝老師悼念祭奠,隻能含淚追憶他的風範和恩情,遙寄哀思。
我進入大學後,雖然郝老師是系裡老師,但我并不認識,從其他老師那裡隻知道他是學校的“名師”、“教學骨幹”、“業務尖子”,我們學生在心裡都很崇敬他。“文化大革命”初期,郝老師因為“白專道路”受到沖擊,但我們知道他仍在鑽研馬列主義,潛心讀書。與郝老師有直接聯系那是1972年初我從軍墾農場回校工作不久,他從京山農村返校重揮教鞭,我有幸與他同在哲學教研室,成為他領導下的一名新兵。也許我是當時教研室唯一的年輕老師,他開始對我有特殊的全面關心、關照、關注,使我能夠一步一步地成熟、成長起來。
在政治思想上,郝老師作為系、室負責人,總是時時關心我,着力培養我。他經常教導我,在任何時候都要熱愛共産黨,要忠于黨、相信黨。把愛黨、愛國、愛校有機統一起來。是他安排董繼長、魏俊峰兩位老師為我的政治思想進步和馬列毛著作學習的指導老師,幫我制定學習計劃,定期檢查落實并月月有專門彙報。同時,郝老師作為黨支部負責人非常重視我的入黨願望,注意引導培養我加入黨組織。他經常針對我的模糊認識,以一個老共産黨員信仰諄諄教導我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從小事做起,盡力為黨、為國家、為學校多做有益的工作。我永遠記得1975年1月18日下午黨支部讨論批準我入黨請求時各位老師的評議發言,尤其是郝老師對我優點的充分肯定和對我缺點與錯誤認識的嚴肅深刻尖銳的批評,他鞭辟入裡的分析,誠心誠意期待,苦口婆心的開導,經常回響在我的耳邊,終生難忘。入黨後,我經常向黨支部、向郝老師彙報思想,每次都能得到他及時的回複。1975年暑假我在老家給他寫信報告新黨員評議前的思想情況,他于8月18日給我很長回信,其中說到,“評議新黨員,支部研究過,決定推遲,隻是沒有正式向您說明,這是我工作上的不周到之處,應當檢讨,,,,,,由于您跟老董同志一起函授,我和您的個别聯系少了,但是大緻情況是了解的,,,,,我們每一個同志都應該考慮如何根據毛主席的思想與路線,把我們的工作做好,為黨的教育事業,為實現由資本主義到共産主義這個偉大的革命貢獻自己的力量。”類似這樣的信件和他的面談,還有很多次。可以說,我在政治思想上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郝老師的指引。
在專業提高和教學工作上,郝老師是我能夠走上并站住講台的領路人。我1963年高考落第,回鄉務農兩年後再次參加高考成功,上大學一年後又碰上“停課鬧革命”,哲學理論淺,專業基礎弱,原著悟性差,所以,剛進教研室,總擔心完成不好教學任務。郝老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在全校是公認的。他不僅幫我消除思想顧慮,而且親自幫我拟定專業提高計劃,提出具體要求,審閱教課提綱。我盡管努力去做,但總有諸多不懂問題,需要加深理解,需要求教于劉良、蔡起元、黃卓炎、董繼長等老師,而我找得最多的是郝老師。郝老師肩負着領導工作,教學科研任務很重,任何時候都是大忙人。但我每次去他家,他總是很耐心很誠懇地給我講一些哲學問題,從原理到原著,從古希臘哲學到馬恩列斯毛哲學,從哲學發展的曆史和現狀到哲學的發展前沿問題、理論觀點走向,等等。郝老師博覽群書,我在他的書桌、書架上,經常可以讀到新的哲學專著和論文,也能看到他讀書的許多橫豎眉批、圈圈點點和記錄,以及問号、感歎号、各種線條,他專心讀書的鑽研态度,他寬闊的哲學視野,他創新的理論視角,他獨具一格的思考維度,使我每次去他那裡都能同時得到言教和身教,都會有新的收獲和體會。他做學問一絲不苟、刻苦鑽研精神,牢牢地印刻在我的腦海裡,成為我奮發自學的動力。
在科研方面,郝老師總是悉心提攜。從1974年開始,教研室無論是編寫校内使用的哲學原理教材,還是編寫馬列原著輔導資料,還是以後公開出版哲學讀物、專著,總之,教研室隻要是有服務教學的科研任務,郝老師都會要我參加撰稿,這不僅促進了我的理論學習,而且不斷曆練和提高了我的寫作興趣和科研能力。我在寫作過程中,隻要有拿不準的觀點,就去請教郝老師等。郝老師提出的修改意見最具體,甚至連錯别字都不放過對我的嚴格要求。可以說,我全部的科研任務,都是依靠幾位老師特别是郝老師的扶、拉、推、幫、帶才得以完成的,都凝聚着郝老師的心血。
郝老師為人謙虛親和,淡泊名利,樂于助人,他的道德文章高深,人格魅力強盛,是我做人的标杆和楷模。郝老師知識淵博,才氣橫溢,但從來都是以禮待人、以理服人。我作為晚輩,每每去他那裡談問題,他從不擺老者架子,反而總是以商讨口氣,親切平等地和我交談,不妄下個人定論,給人留有思考餘地。在榮譽、職稱、職位、薪酬面前,他總是能讓就讓,能退就退,把名額和機會留給他人。關于他符合條件而不給自己調資加薪、在評審職稱時主動退讓的事迹,在學校是衆人皆知的。在專著署名上,他也是能避開就避開,能排後就排後,不争不議,如同無事一般。他的這種和善品行,我從内心是無限佩服的。在郝老師領導下工作,就是困難再大,也總會盡力把事做好的,我相信這絕不是我一個人體驗。我經曆的許多事情,充分顯現郝老師人品高尚、對同事和下屬情義深厚的道德風範。比如,1973年秋冬之交,我兒子生病,從安陸轉到武漢住院,一個月後出院時我卻無力全額支付治療費用,無奈之下,我去找郝老師求救 ,當我去說明來意,他和夫人李仲文老師二話沒說就拿錢給我,幫我解了困難。須知那時我和郝老師同在教研室才一年多點時間,而且他們剛剛回漢重新安家也急需經費開支,我是抱着試試看的想法去的,沒想到二位老師滿口答應。第二年我經濟情況稍好後去還錢,開始他們堅持不收,隻是在我再三懇求下,他們才收下,并叮囑我,如有困難,随時可以去找他。又比如,有一年我愛人和朱克昌愛人帶孩子來武漢探親,郝老師知道後專門找個周末,邀請我們兩家去他家吃飯,那時,他住在校北區很小的房子裡,并不寬敞,而且食品大都是憑票證供應的,但我們不好拒絕他的盛情相約,那天中午,他和李老師二人親自下廚,又燒丸子,又煨藕湯,魚肉相待,甜酒飄香,推杯就盞,情誼深深,其樂融融,我們三家聚在一起過了一個愉快的周末。再比如,1975年暑假,郝老師還在惦記着我們家的困難,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小孩的病,要抓緊治療,要舍得花精力花錢,有什麼困難,随時來信告訴我們。家務事是需要料理的,平時這付擔子都落在您愛人一個人肩上,假期在家理應多挑一點擔子,讓她也得到适當的休整。這叫做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嘛!”他言詞倍親切,細語潤心田,對我這個下屬的關心是何等無微不至!讓我感到無比的溫馨和感激。還比如,農村實行聯産承包後,為了解決我們夫妻兩地分居的困難,郝老師向學校相關領導彙報,與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協調,讓我愛人先來學校做臨時工,兩個孩子先安排到小學和幼兒園,然後再找機會解決戶口問題,為辦成此事,他到底跑了多少路,找了多少人,花了多少時間,操了多少心,為了多少難,我雖知道得不很具體,但他付出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
我對郝老師是以長輩、恩師銘記在心的。但是,他從來都不讓我稱呼他的職務,甚至也不讓稱呼他“老師”、“教授”,而隻讓稱呼他“老郝”,所以,無論在他家裡,還是在教研室,在他辦公室,我總以“老郝”稱呼他。他對我先是以“小鄧”、“以新”稱呼,而在我退休後,他就一直稱呼我為”老朋友”,他每次這樣叫我,使我汗顔,因為我畢竟是學生是後輩呀。我始終覺得,這不僅僅是個相互稱呼問題,而是郝老師作為老前輩的高風亮節。
李仲文老師突然重病,給郝老師打擊很大。李老師住院多年,郝老師每天都要去醫院陪護,日複一日,風雨無阻。我每次回武漢,都要去醫院看望李老師,離開時留幾張錢表示慰問心意,這本是人之常情,可是有幾次,郝老師把錢夾在書中退給我,并且附言:你們生活也不寬裕,安排好自己生活。2001年我臨近退休,想将已經發表的論文結集出版,我把論文挑選後送請郝老師審閱,并請他寫個序言,他不僅欣然答應寫序言,還對文稿欄目、标題等提出了調整建議和修改意見,他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在王雨辰同志的幫助下,論文集以《哲學的應用與應用哲學》出版後,為了表達我的感激,我送書時,在書中夾了幾張錢作為勞務費并請他一定收下,這應該說是很少很少的,然而萬萬沒有想到幾天後他又托人以同樣的方式退給了我,還批評我不懂“朋友情誼”。他這種不計報酬 、注重情義的精神,是值得我永遠敬重和學習的。
多年來,郝老師有些耳閉,語言交流有些困難,但我們每次相見仍有說不完的話題,或是我聽他講,或是他側耳聽我發言。後來,我們之間有了微信交流。去年國慶節後,我趁回漢小住,去他家看望,他又是親自開門,又是揮手讓座,甚至還要倒茶。看到他精神狀态很好,談了好多話。因他剛從醫院回來,我不敢久待,不到一小時就離開了。這是我與郝老師的最後一次見面。之後,我們還不時有微信交談。去年年底,他多次給我發微信說:“估計我一定能再活幾年,希望再會老朋友。”“确實平安,謝謝關心。一定保重,不再失誤。”“報告您和所有好友,我的斷腿康複了,可以回校回家繼續工作了。”一個年過九旬病魔纏身的老人,還在惦記着思考着繼續工作,這種對黨對人民對國家的态度是何等忠誠!這種敬業愛崗的情操是何等高尚!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人生境界是何等敞亮!
郝老師,真是好老師!願郝老師一路走好!,,,,,,。
奔赴中原早離家,投身革命為興華。
書山耕耘志彌堅,哲壇勞作筆生花。
思辨清新風骨正,論理嚴謹精神佳。
心底無私自律重,青松傲雪立峰崖。
信守馬列學者贊,執教科研門弟誇。
待人謙和敞言路,秉公廉潔屏玉瑕。
愛生如子勤引導,助後同友善啟發。
求真務實堪典範,品德楷模放光霞。
鄧以新
2022年9月5日于廣東鵝城遙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