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學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研究是在回應西方綠色思潮将馬克思哲學歸結為與生态思維不相适應的經濟決定論、技術決定論、不承認自然的限制和人類中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展開的。他們或者直接把馬克思哲學歸結為以實踐為基礎的曆史觀與自然觀辯證統一的生态唯物主義哲學;或者一方面承認馬克思哲學具有潛在的生态學視域,但是需要通過重構或修正,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态視域,其共同點是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決生态問題上比西方綠色思潮更有優勢。在此基礎上,他們通過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價值向度,對資本主義社會展開生态批判、技術批判和文化價值批判,強調隻有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以生态理性為基礎的生态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解決生态危機。生态學馬克思主義與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關系是繼承和深化的關系,從而使二者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個性。分析這種個性和個性形成的根源對于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西方綠色思潮
哲學觀是對“哲學是什麼”這一根本問題的回答,它決定了對哲學所有其他問題的回答。與之相對應,“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什麼”這一根本問題的回答,它決定了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理論本性、理論功能、理論體系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回答。對于這一問題,不同形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生态學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分析當代生态問題和解決當代西方人實現自由和解放的理論工具,形成了他們獨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系統揭示和研究他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理論特質和價值,對于我們深化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分析和解決當代生态危機的科學理論工具
生态中心論者和有機馬克思主義等部分西方綠色思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秉承的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立場的經濟決定論和技術決定論,不承認自然的限制問題,因而與生态思維是對立的,不能作為分析和解決當代生态問題的理論工具。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強調上述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誤讀,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能夠作為分析和解決當代生态問題的理論工具,而且比西方綠色思潮解決生态問題更具優勢。
第一,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與生态思維不矛盾,而且是分析和解決當代生态危機的科學理論工具。西方綠色思潮把人類與自然對立起來,隻不過他們基于對自然利益的強調,把自然的利益淩駕于人類的利益之上,把人類文明與自然對立起來,把解決生态危機的途徑寄托于否定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否定經濟發展與技術運用,樹立“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要求通過使人類停留于屈從自然的狀态來解決生态危機。對于他們的上述觀點,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指出,與馬克思始終強調曆史觀與自然觀的辯證統一不同,西方綠色思潮割裂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的關系,必然會忽視社會思想與自然、物理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與“同時屬于唯物主義也屬于辯證法的生态思維方式難以協調一緻,……馬克思對人類與自然的異化所進行的深刻批判,從而超越了許多綠色理論中的唯心主義、唯靈論和二元論”。也正因為如此,西方綠色生态思潮不是去分析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之間的實際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過程,而是糾纏于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态中心主義的抽象生态價值觀的争論,既沒有準确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實含義,更無法找到生态危機的根源與解決途徑。
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秉承的是一種辯證決定論。福斯特用“生态唯物主義”來稱呼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指出這種生态唯物主義是建立在馬克思超越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和對近代自然科學反思的基礎上。在福斯特看來,唯物主義具有以強調決定論的德谟克利特傳統和在強調決定論的基礎上,又肯定人的自由的伊壁鸠魯傳統,馬克思繼承的是伊壁鸠魯傳統,這使得馬克思既堅持了唯物主義,避免了神學目的論,又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同時通過對以李比希的農業化學、達爾文進化論等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反思,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強調人類史和自然史的區别,另一方面又通過提出“物質變換”概念揭示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關系,形成了以人類實踐為基礎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并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産方式下,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裂縫”現象産生的必然性,提出了隻有通過社會制度的變革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工藝,合理協調人與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才能真正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生态思維方式。佩珀則明确指出割裂人類與自然有機關系的不是馬克思,而是西方綠色思潮。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不僅反對笛卡爾主義的機械決定論,堅持人類與自然在勞動基礎上的辯證統一關系,是一種有機論和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哲學。不僅如此,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始終反對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關系問題上的機械決定論觀點,認為二者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強調正是二者的辯證運動決定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
第二,受馬爾薩斯在《人口論》一書中關于人口增長呈幾何級數增長和物質生活資料算術級數增長的矛盾,必然導緻貧困的結局,進而提出“自然的限制”問題的觀點的影響,西方綠色思潮強調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和“自然的限制”的思想,并認為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秉承技術樂觀主義思想,否定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自然的限制”問題,因而與生态思維是相矛盾的。
福斯特反複強調曆史唯物主義關注和重視自然的限制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其一,馬克思批評了馬爾薩斯關于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和物質生活資料按算數級數增長的觀點存在着“邏輯性和曆史性錯誤”,因為馬爾薩斯所聲稱的“人口在不受外部條件(諸如嬰兒的高死亡率、疾病、饑餓等自然因素)限制的情況下将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觀點,拒絕承認人口再生産中的曆史和社會特征”;其二,馬克思以李比希農業化學為基礎,反複強調土壤肥力等自然條件不僅制約地租的多少,而且直接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能否實現城鄉之間物質變換關系的展開;其三,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認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的,并對自然極限和生态可持續性問題給與了高度關注。佩珀則強調不能像西方綠色思潮那樣把馬克思所說的“人類解放”理解為不受限制的随心所欲,因為馬克思所說的人類解放是以承認自然的界限為基礎和前提的,它不僅依賴于社會生産力發展的程度,而且也受制于外在的曆史環境;休斯指出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批評馬爾薩斯從維護資産階級的利益出發,脫離社會曆史,抽象地論述自然的限制錯誤,另一方面又強調自然的極限是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結果,自然的極限還是相對遙遠的事情,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是在肯定外部自然制約人類的實踐活動上談論人類實踐度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西方綠色思潮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否定自然的限制的觀點是不符合實際的。
第三,對于西方綠色思潮,特别是“深綠”生态思潮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人類中心主義和支配自然的觀念與生态思維是相對立的理論觀點,生态學馬克思主義一方面強調不能脫離人類的利益和人類中心主義價值立場談論生态危機,另一方面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支配自然”觀念的内涵,并強調“支配自然”的觀念并不一定與生态相矛盾。
倫德曼指出,“生态危機”在生态中心論者那裡無非是指自然生态系統處于一種異常狀态,解決生态危機就是使自然生态系統回歸到正常狀态。但問題在于,離開人類的利益既無法談論生态危機,更無法談論生态平衡,同時,任何理論建構都是人類曆史文化的産物,都不可能脫離人類的曆史和經驗而展開,都具有社會曆史性特點,那種試圖脫離人的因素來建構生态理論和談論生态問題的做法必然導緻神秘主義的結論。因此,生态問題的實質是指人類不恰當地對待自然的方式引發的特定後果,這種後果是“以一種對人類福祉有危害的方式反作用于社會”。佩珀也強調生态中心主義必然會導緻生物道德和自然的神秘化的結果,因此必須“拒絕生物道德和自然神秘化以及這些可能産生的任何反人本主義,盡管它重視人類精神及其部分地由與自然其他方面的非物質相互作用産生滿足的需要”。生态中心論者的錯誤在于沒有看到對自然和生态平衡的界定總是和人的需要、愉悅和願望相關的人類的界定,并強調當人類利益與生态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時,總是。佩珀是在批評生态中心主義的基礎上,為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辯護,強調總是會使人類的需要優于非人類需要。
對于“支配自然”的觀念是否必然會造成生态危機這一問題,生态學馬克思主義強調認為隻有在這一觀念與資本相結合,并在工具理性和經濟理性的指導下才具有必然性。但是如果把“支配自然”觀念理解為以價值理性為指導,服從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自然規律,使“支配自然”真正與實現人類的利益相一緻,就不會導緻生态危機。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闡發了馬克思所秉承的“支配自然”的思想具有超越了那種“不是人類支配自然,就是自然支配人類”的二元對立的立場,而是在确保所有人類能力的釋放的同時,又能帶來有益的後果為目标的獨特内涵。也就是說,馬克思實際上把“支配自然”一方面看作是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又強調人類隻有把握認識和把握了自然的必然性,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自由。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認為隻有共産主義社會是消除了資本的邏輯以及由之而産生的人的異化及虛假消費問題的真正的人類社會,這使得人類不再為了狹隘的經濟利益而肆意掠奪自然資源或破壞生态環境,人類會出于人類的長遠利益考慮,在全面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基礎上,理性地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從而将其維持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穩定的界限之内,其支配自然的觀念以包含深切的生态關懷為前提的。
基于以上認識,生态學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能夠作為分析和解決生态問題的理論工具,而且其強調曆史觀和自然觀有機統一的理論特質,比割裂曆史觀和自然觀有機聯系的西方綠色思潮在解決生态問題上更具優勢,由此他們系統闡發了他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
二、生态學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闡釋與生态學重構
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是在他們建構生态批判理論過程中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内涵的,他們主要是從兩個維度建構其生态批判理論的。具體說:一個維度以福斯特、佩珀、休斯、奧康納和本頓等人為代表,他們比較重視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内涵的闡釋或重構,在此基礎上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功能,并展對資本主義社會展開生态批判理論的;另一個維度以萊斯、本·阿格爾、高茲等人為代表則是通過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功能,技術理性批判和消費主義價值觀批判。他們共同構成了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完整内容。
福斯特認為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義哲學的特質與西方綠色思潮的理論弱點決定了在解決生态問題上它比西方綠色思潮更具有優勢。從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義哲學的特質看,馬克思繼承了伊壁鸠魯既承認必然性,又肯定人的自由的唯物主義傳統,并總結了近代自然科學成就,避免了神學目的論,堅持了與生态思維相一緻的唯物主義,并創立了自然觀與曆史觀辯證統一的生态唯物主義哲學;從西方綠色思潮的理論弱點看,西方綠色思潮割裂了自然與曆史的關系,立足于抽象的生态價值觀的争論,把生态問題簡單地歸結為一個價值問題,而不去探讨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之間的實際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關系。而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義哲學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産方式必然造成的人類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裂縫”和生态危機,提出了隻有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産方式,建立能夠合理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物質與能量交換的共産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克服生态危機。這意味着隻有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義哲學才能真正找到生态危機的根源和解決途徑。佩珀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是“一種受到馬克思激發但由許多其他學者發展起來的西方知識傳統。它試圖分析社會如何‘運作’以及如何改變”。其特點是主張人類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堅持從物質生活出發分析曆史進步的根源,認為任何社會都是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所構成的,并強調社會生産方式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佩珀由此批評了西方綠色思潮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經濟決定論的觀點,因為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社會變革和人類社會發展問題上并不在于要“如何精确地預測這将何時發生,而在于提醒我們不要忽視社會的物質組織變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雖然堅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并不認為二者是一一對應的嚴格的因果決定關系,而是既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同時又肯定上層建築因素的反作用。基于以上看法,佩珀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态内涵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具體說:第一,馬克思始終堅持社會物質生活是曆史的邏輯起點和社會生産方式對于社會變革的決定作用,這就意味着探讨生态危機的根源及其解決途徑應當立足于社會生産方式探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發展演變;第二,由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性質取決于一定的社會生産方式,這就決定了不能像西方綠色思潮那樣把生态危機的根源歸結為人的貪婪個性和對自然的看法,而是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産方式應當為生态危機負責;第三,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反對西方“深綠”和“淺綠”生态思潮各執一端的二元論觀點,堅持人類與自然是以勞動實踐為基礎的有機一元論;第四,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堅持自然的工具價值論,但反對像“淺綠”生态思潮那樣僅僅從實用主義的角度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一種支配和被支配的工具性關系,強調自然還具有道德和審美價值,并且把共産主義社會中人的解放既物質上的自由和解放,也包括精神的自由和解放,這意味着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的生态自然觀和生态道德觀。
休斯認為曆史唯物主義反對機械論、還原論的方法,堅持整體性、有機論和相互聯系的方法,從而與生态學具有完全一緻性,在此基礎上,他強調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完全符合生态學的生态依賴原則、生态影響原則和生态包含原則的“生态三原則”,從而包含了豐富的生态思想。所謂“生态三原則”主要是在肯定人類屬于自然一部分的基礎上,認為人類和發展受制于自然,人類行為又能對自然産生重要的影響自然。而馬克思、恩格斯反複強調,人類的生産和生活必須依賴外部自然界;同時他們又批評舊唯物主義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的實踐活動對于外部世界的能動改造。休斯由認為曆史唯物主義具有肯定自然界限制和制約着人類的意識和行為、人類實踐改變了自然界和人類既依賴于外部世界,同時又改變外部現實等三個突出的特點,凸顯了曆史唯物主義與生态學具有完全的一緻性。針對西方綠色思潮将曆史唯物主義歸結為與生态學對立的經濟決定論、技術決定論和生産主義的觀點,休斯首先反對西方綠色思潮把曆史唯物主義的生産力概念的内涵歸結為“技術”,進而把曆史唯物主義歸結為技術決定論的做法,因為馬克思認為技術本身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而且強調技術也隻是生産力的一部分,因為生産力還包括“勞動者的體能、原料和自然給與的生産資料”;并以此為基礎論述了曆史唯物主義重視發展生産力的原因,并明确指出強調發展生産力并不必然與堅持自然的限制相矛盾。曆史唯物主義之所以重視生産力的發展,其根本原因不僅在于馬克思把社會形态的演進和更替建立在生産力基礎上,而且強調生産力的發展既能使人們可以付出更少的時間生産出更多的産品,也能體現出人類被資本主義制度所束縛的創造潛力。休斯進一步把生産力發展的社會效應劃分為包括“促動效應”和“破壞效應”在内的“革命性效應”來說明社會變革更替的問題。所謂生産力發展的“革命性效應”就是指生産力的發展為實現社會變革提供了前提和條件;所謂生産力發展的“破壞效應”是
生産力發展與現存生産關系發生矛盾并破壞現存的生産關系,它在馬克思的曆史理論中具有核心地位;所謂生産力發展的“促動效應”就是指由生産力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使得新的生産關系能夠切實可行。基于以上認識,休斯在批判地反思以往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的生産力被生産關系所束縛的“發展桎梏”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應用桎梏”的概念,其核心是指社會制度對于新的生産力發展和運用目的的限制,并由此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不僅使生産力片面發展,而且被運用于服務錯誤的目的,即隻關心利潤而忽視人類的福利和生态,馬克思由此強調變革不合理的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共産主義社會。可以看出,曆史唯物主義之所以重視生産力發展,不僅是為建立共産主義社會提供基礎和前提,而且也強調隻有在共産主義社會中,生産力發展能夠實現人類的福利,并避免資本主義制度生産力發展對于生态的破壞。
與福斯特、佩珀和休斯直接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态内涵不同,奧康納、本頓等人雖然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生态不相矛盾,但卻缺乏明确的生态視域,隻有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展開修正或重構,才能真正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态視域。奧康納在《自然的理由: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一書中把曆史唯物主義看作是用來“研究曆史變遷中的延續性以及曆史延續性中的變化與轉型的一種方法”。他一方面認為曆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曆史和自然界之間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和資本主義的反生态本性,曆史唯物主義存在着潛在的生态學視域;另一方面他又認為曆史唯物主義事實上隻給“曆史唯物主義事實上隻給自然系統保留了極少的理論空間,而把主要内容放在了人類系統上面”。并強調隻有通過對曆史唯物主義向内和向外拓展才能避免經濟決定論和技術決定論,才能建立曆史唯物主義與生态學的有機關系,開啟曆史唯物主義的生态學視域。所謂曆史唯物主義向外拓展,就是“将自己的内涵向外拓展到物質自然界之中去。因為,不管是‘第一’自然還是‘第二’自然的曆史,都将對人類曆史産生影響,反之亦然,這取決于具體的時代和環境的因素”;所謂曆史唯物主義向内拓展,就是要看到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和自然的曆史必然會産生影響。奧康納由此主張把文化和自然維度引入曆史唯物主義理論中,才能真正開啟曆史唯物主義的潛在的生态學視域。基于以上認識,奧康納從三個方面展開了對生産力、生産關系以及人類生産勞動的文化維度和自然維度的研究。具體而言:其一,奧康納認為那種把曆史唯物主義理論解釋為技術決定論的失誤主要原因在于把文化僅僅看作是上層建築的内在組成部分,沒有認識到文化也是和社會經濟基礎交織在一起的,從而僅僅從生産工具、生産對象和技術水平等維度來規定生産力和生産關系。事實上,生産力和生産關系是由包括技術因素、文化規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受技術關系的影響,同時也受文化規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等的影響,隻有把握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文化維度,才能既避免技術決定論的錯誤,又能夠理解在相同的技術條件下,為什麼會形成不同生産力以及人們之間的不同協作模式;其二,由于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産生于生态時代之前,他雖然認識到了自然生态系統對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影響,但卻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事實上,自然生态系統不僅會以其内在規律和屬性影響着人類的生産過程和生産力系統,而且還必然會直接影響社會形态、階級結構和生産關系的形成與發展,這就決定了人們不能将人和自然的關系簡單地建立在技術關系的基礎上,而必須将二者建立在生态聯系的基礎上;其三,從社會勞動的文化維度和自然維度看,一方面社會勞動總是在一定文化規範和文化實踐基礎上的物質性活動,它與文化規範和文化實踐之間存在着相互影響和相互決定的關系;另一方面,任何社會勞動都是以自然生态系統為基礎并受自然系統内在規律的制約的,同時社會勞動不斷創造出“第二自然”或自然界的新形式和新關系。
與奧康納一樣,本頓一方面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的浩瀚文獻中,有許多思想與生态學視角。但是,我在這裡有意關注的是經濟學理論中的某些特征,它們需要加以批判性的轉變才能滿足這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強調在他們的經濟學中,卻沒有從理論上充分闡明人類的經濟活動必然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問題,這突出體現在他們對“勞動過程”概念的理解上。在本頓看來,馬克思、恩格斯的“勞動過程”概念主要強調的是人類根據自身的主觀目的對自然的改造,其缺陷在于:一是“低估或無視這些勞動過程服從于自然給定的和(或)相對不可控的條件和限制的各個方面”;二是在于沒有把勞動過程中的“生産改造型”和“生态調節型”勞動區分開來,其根本上缺陷在于誇大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承認自然的極限,秉承的是強調技術和生産力不斷擴張的工業主義意識形态,因此隻要把“生态調節型”勞動引入到馬克思、恩格斯的“勞動過程”概念中,樹立三種與生态相适應的觀念和認識,并使之與馬克思、恩格斯已有的綠色思想有機結合,就能實現曆史唯物主義綠色化。
在本頓看來,所謂“生産改造型”勞動過程則是改變勞動對象使之符合人的需要;所謂“生态調節型”勞動過程是指不改變勞動對象,僅僅維持其生産的條件,這在農業生産中廣泛存在。“生态調節型”勞動不是要改變勞動對象,而是順應勞動對象生長和發展的條件,通過維護、調節和再生産有機生産和發展的條件并使這些條件不斷優化,這就意味着“生态調節型”勞動更加依賴和受制于自然給定的條件,從而凸顯了勞動過程受自然限制這一生态維度。除了引入“生态調節型”勞動之外,本頓強調曆史唯物主義還應樹立三種與生态相适應的觀念和認識。具體說:第一,把根據人類的目的改造自然的“超越自然限制技術”和适應生态限制的“适應自然條件技術”二者區分開來,為人類既遵循自然的限制,又超越自然的限制獲得自由和解放提供基礎和前提;第二,要變革過去我們僅僅把人類發展理解為生産力的量的線性擴張,重新認識和肯定人類社會發展方式的多樣性,進而在遵循自然的限制的基礎上,把不同的技術與社會形式相結合,提供可能的替代性方案;第三,要對于勞動過程中相對的或絕對的不可控的條件與要素獲得清晰的理論認識,從而使我們能夠清晰地揭示那些幫助超越自然限制的技術,與那些針對不可超越條件的适應性技術的區别。可以看出,本頓一方面認為曆史唯物主義理論中存在着大量的生态思想,另一方面又認為曆史唯物主義隻論述了“生産改造型”的勞動過程概念,缺乏“生态調節型”勞動過程的論述,必然會導緻對外部自然條件後果的忽視,進而與生态相矛盾,并強調隻有用“生态調節型勞動”補充了馬克思的勞動過程概念,在“技術”與“自然的極限”之間達到平衡的關系,通過大力發展适應性技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來實現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從而使曆史唯物主義走向綠色化。
三、生态學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價值功能的運用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闡發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内涵和生态學重建後,注重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價值功能,對資本主義社會、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消費主義生存方式和消費主義文化價值觀展開了系統的批判,并最終提出了生态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
從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态批判看,奧康納是立足于“生産條件”的概念,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運行與生态危機發生的必然性。他把“生産條件”劃分為以勞動力為主要内容的個人條件、以交通設施為主要内容的公共條件和以外部自然界為主要内容的自然條件三種類型。認為由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自然資源的匮乏不是主要問題,因此馬克思主要考察了前兩種條件,對自然條件的考察不是其理論重點。但是,在當前自然資源匮乏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問題的前提下,對自然條件的考察就應當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問題。基于以上認識,奧康納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内在矛盾理論,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僅存在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矛盾,他稱之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一重矛盾”,同時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還存在着資本主義生産與自然條件的矛盾,他稱之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二重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一重矛盾會導緻因需求不足而形成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二重矛盾”會導緻自然條件的破壞和生态危機使得生産難以持續下去。奧康納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第二重矛盾”必然會導緻生态危機,強調資本還必須通過與發展中國國家以聯合發展的方式,造成生态危機的全球化發展趨勢。
福斯特則是立足于“物質變換裂縫”概念,揭示資本的本性和資本的内在邏輯必然導緻人類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關系的斷裂和生态危機,進而提出資本主義制度在本性上是反生态的命題。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不僅決定了資本信奉追求與生态治理需要長期規劃相矛盾的短期利潤回報,而且也決定了資本的邏輯必然要不斷追求向外擴張,并使資本主義生産呈現出日益集中的發展趨勢,最終與有限的生态系統之間産生矛盾,造成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裂縫和生态危機。高茲則主要從“經濟理性”和“生态理性”的區分出發,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态本性。高茲把“經濟理性”規定為生産應當建立在“計算和核算”為基礎的工具理性,其特點是信奉“越多越好”的價值觀,認為它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是同一曆史過程。因為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生産的目的不是為了通過交換實現對利潤的追求,而是為了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信奉的是“夠了就行”的價值觀。高茲把“生态理性”規定為遵循生态原則,通過耗費較少的自然資源,提高産品的使用價值和耐用性,是一種追求人類與生态和諧共同發展的價值理性。之所以說資本主義制度是反生态的,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目的是生産交換價值,其運行邏輯遵循的是經濟理性,而不是價值理性,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基于對利潤的無止境追求,必然會在經濟理性的支配下不顧生态系統的限制不斷向外擴張,從而造成生态危機。
生态學馬克思主義不僅對資本主義社會展開生态批判,而且從哲學世界觀和制度兩個維度對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展開了系統的批判。從哲學世界觀維度的維度看,他們主要通過對“控制自然”觀念演變的考察,認為技術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的運用,必然會異化為控制自然和控制人的工具。萊斯認為“控制自然”的觀念根植于基督教文化傳統關于“宣布了上帝對宇宙的統治權以及人對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創造物的派生統治權。”人類之所以有派生的統治權在于人類具有其他存在無所不具備的理性。在文藝複興之前,人類很早就認識到了技術改變現實的力量,但當時人類認為自然存在着某種靈魂或精神屬性,因而在利用技術改造自然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同時,人們又向自然敬獻牛羊取悅于自然的靈魂,以求得與自然的和解。因此,文藝複興之前的人類迷戀自然的奧秘和保持對自然的敬畏。文藝複興時期、特别是啟蒙運動高揚人的理性的力量,特别是培根通過區分了科學和宗教的不同職能,最終将“控制自然”的觀念改造成隻有發現了自然的規律,形成科學知識,就能支配和控制自然。而他所說的科學知識并不是對世界本質的把握,而是把“有用性”作為是否是知識的标準,并最終造成了兩種結果。一是使得人們在文藝複興之前對自然奧秘的迷戀,轉向了對自然“有用性”的迷戀;二是培根把“有用性”作為判斷知識的标準,使得人們排斥關于世界意義和價值的形而上學,造成了科學與價值關系的斷裂,人們逐漸喪失了對自然的敬畏,并熱衷于通過發現控制自然的工具和科學技術,來滿足人類的欲望;從制度維度的批判看,萊斯強調“控制自然”的觀念在啟蒙運動後被納入現代性價值體系,成為資産階級意識形态的組成部分,并形成了把科學技術進步等同于社會進步的社會進步觀。由于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着以資本為基礎的特殊利益集團,科學技術由此異化為資本控制自然和控制人的工具,造成了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和生态危機。福斯特、高茲等人進一步深化了萊斯的上述思想。福斯特基于對資本主義反生态本性的指認,認為技術進步和運用隻能服務于資本追求利潤,不僅不可能解決生态危機,而且隻會使資本對自然的剝削更加升級而已。高茲則通過把技術分為社會主義技術和資本主義技術,強調建立在資本邏輯上的資本主義技術不僅通過對自然和勞動者的剝削和控制,而且越來越走向獨裁政治“技術法西斯主義”的道路,并産生嚴重的生态後果。“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密集型技術,如核技術所典型反映出的,要比勞動密集型技術具有更大的生态危害性,這種技術類型現在已成為一種普遍原則,因為它們使大資本對勞動擁有更為直接的控制力”。
生态學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價值功能,從生态批判的視角繼承和深化了法蘭克福學派從政治意識形态視角對消費主義文化的批判,他們的批判主要是從資本維系政治統治和資本追求利潤這兩個維度展開。從維系其政治統治的維度看,當代西方社會維系其政治統治的方式越來越從依靠政治暴力的方式走向文化意識形态控制的方式轉換,生态學馬克思主義從生态批判的視角繼承和深化了法蘭克福學派從政治意識形态視角對消費主義文化的批判,指出當代西方社會維系其政治統治合法性的方式就是通過提供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的商品,來控制人們的内心世界,使人們到消費活動中去體驗自由和幸福;從資本追求利潤的維度看,資本追求利潤的本性決定了它會不斷擴張其生産體系和擴大其生産規模,根據生産和消費的辯證法,資本必然會在全社會鼓吹消費主義生存方式和價值觀,以支撐資本主義生産體系的不斷擴張。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由此認為消費主義生存方式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盛行,是由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産方式所決定的,其結果必然造成人自身生存的異化、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從人自身生存的異化的維度看,他們依據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這一論斷出發,認為消費主義生存方式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特點是“鼓勵一切個人把消費活動置于他們日常活動的最核心地位,并同時增強對每種已經達到了的消費水平的不滿足的感覺”。 而人們所追求的消費又是建立在由資本制造和控制的“虛假需求”的基礎上,這就決定了這種消費不僅在本質上是一種異化消費,而且颠倒了消費、需要、滿足和幸福的關系,不僅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和幸福,而且是對人的本質的背離,其結果是人自身生存的異化;從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的維度看,消費主義生存方式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本質是把人與世界的關系歸結為占有與被占有、利用與被利用的工具性關系,其結果不僅造成了人與人關系的異化,而且也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必然進一步強化生态危機。
通過以上分析,生态學馬克思主義認為,隻有實現資本主義制度和價值觀的雙重變革,建立生态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解決生态危機,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共同和諧發展。
四、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理論特質與價值
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問題的研究是自盧卡奇到阿爾都塞的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點。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最新流派的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既具有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理論特質。分析和把握這種理論共性和理論特質的内容和形成的原因,對于我們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具有重要的價值。
首先,我們論述生态學馬克思主義與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理論共性。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解釋是立足于西方社會曆史條件和文化傳統,探索适合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這一目的展開的,并形成了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解釋模式,其共同點是主張在與近代西方哲學的斷裂點上重新理解和闡釋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的實質與意義。由此,他們都反對第二國際和蘇俄馬克思主義哲學立足于近代理性主義哲學的立場,把馬克思哲學解釋為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以探尋世界的普遍規律和本質為己任的知識論形态的哲學,認為這種解釋既沒有正确理解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的實質,也必然使馬克思哲學實證化,從而鈍化馬克思哲學的批判價值向度,無法有效地培育無産階級的階級意識和西方人的獨立人格,對抗資産階級意識形态和市場經濟物化意識的侵襲,導緻了無産階級和西方個人的主觀意識的危機。在他們看來,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的實質是使得馬克思哲學不再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而是把人類社會曆史和進入人類社會曆史的自然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不再脫離人和人的實踐抽象地探讨自然界的規律,而是探讨以實踐為中介的人與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與此相适應,馬克思哲學的功能和使命不應當是探尋世界的普遍規律和本質,而是通過發揮其批判價值向度,關注人的生存境遇,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基于以上認識,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流派和科學主義流派,都批評第二國際和蘇俄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哲學的經濟決定論、技術還原論的理解,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的關系作為理論探讨的主題,并分别形成了實踐唯物主義、實踐人道主義和“多元決定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他們這樣重新闡釋馬克思哲學的目的或者是為了尋求作為整體的無産階級的自由解放之道,或者是為了尋求使西方個人從被社會總體日益吞沒中解放之道。正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上述理解和理論探索的目的,他們都非常重視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提出了“物化意識理論”、“文化霸權理論”、“總體性理論”、“文化工業與大衆文化理論”、“意識形态國家機器理論”以及科學技術的社會效應理論等全新的理論論域,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理論,而且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的真實聯系,并形成了西方形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
生态學馬克思主義與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理論共性主要體現在:首先,生态學馬克思主義同樣也反對那種對馬克思哲學的經濟決定論、機械決定論解釋,認為這種解釋必然會遮蔽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奧康納是通過引入文化和自然維度反對對馬克思哲學的經濟決定論和技術決定論的解釋,指出馬克思哲學既堅持從技術維度理解生産力、生産關系、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也堅持從文化維度來理解生産力、生産關系、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他們之間是一種決定作用與反作用的有機關系;福斯特則是通過清理唯物主義的理論傳統,明确肯定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是一種秉承辯證決定論、自然觀與曆史觀有機統一的生态唯物主義哲學;佩珀是通過闡發馬克思哲學關于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反對對馬克思哲學的經濟決定論理解,強調馬克思哲學是以以人類實踐為基礎,關于人類和自然關系的有機論和一元論的哲學;休斯則是通過論述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與辯證思維、有機思維的一緻性,以及如何理解馬克思的生産力發展觀的實質來說明馬克思哲學的辯證本性;其次,生态學馬克思主義同樣注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價值功能的發揮,他們正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武器,對資本主義社會展開生态批判、技術批判和文化價值批判;最後,與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樣,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探索的目的是為了讓作為整體的無産階級擺脫自然的束縛和社會關系的束縛獲得自由和解放。這體現在他們把解決生态危機的途徑歸結為通過把生态運動同有組織的工人運動有機結合,使生态運動走向激進的階級運動,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産方式,建立以生态理性為基礎,人自身、人與人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同發展的生态社會主義社會。
其次,我們進一步探讨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與理論個性。這種理論特質與理論個性主要體現在:首先,如果說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通過政治意識形态批判,喚醒人們的批判否定意識的話,生态學馬克思主義則是從生态批判為切入點,對資本主義社會展開生态批判、技術批判和文化價值批判,通過探讨當代生态危機的根源與解決途徑,尋找适合西方無産階級擺脫自然的束縛和社會關系的束縛,實現自由和解放這一目的;其次,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重視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新變化的分析和揭示,明确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已經體現為社會發展總體化、一體化與個人個性化自由發展的矛盾,并且從政治意識形态的視角對科學技術的社會效應、消費主義文化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展開批判。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繼承了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上述思想,在把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态批判轉換為生态批判的同時,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二重矛盾、資本的本性和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運行邏輯,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态本性,并提出了應當把資本主義制度批判、文化批判和價值觀批判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克服人自身異化、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異化的生态社會主義社會,既豐富和發展了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理論,也彰顯了其理論個性。
最後,我們探讨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對于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的價值。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之所以能夠深化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因主要在于三點。具體說:其一,生态學馬克思主義是在回應西方綠色思潮對馬克思哲學的質疑的過程中,闡發其獨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其二,他們是立足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解讀和對以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批判性反思中,闡發其獨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其三,他們始終立足于探讨當代世界面臨的突出生态問題,闡發其獨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他們的理論創新過程和理論成果對于如何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的價值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總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和民族化過程為自己的發展開辟道路的,我們隻有在正确解讀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的基礎上,在與當代不同的哲學文化思潮的對話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反思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才能真正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
作者:王雨辰,湖北武漢人,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教授
文章來源:《北大學報》(2020年第5期);《新華文摘》(2021年第6期)